English

军事题材戏剧概览

1998-12-03 来源:光明日报 胡 可 我有话说

军事题材戏剧是我国戏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军事题材戏剧和军队的戏剧有不同的含义,因为军队的戏剧并不都是军事题材,而军事题材戏剧也并非都是部队作者的创作,不过习惯上总是把军事题材戏剧和军队的戏剧归在一起来谈。去年纪念我国话剧90周年的研讨会上,我曾以我国军队的话剧为题作过一个发言,在那个发言里表达了我的基本看法。这里不再重复。我要说的是,在反映我军现实斗争生活、描写今天现实斗争生活、军人形象的同时,希望我们的中青年戏剧家们能够进一步熟悉我军的历史,创作出更多的与我军丰富壮丽的历史相称的戏剧精品。

军事文学、军事题材戏剧,其本来的含义是描写军事斗争的、描写战争的文学和戏剧。自从有了大量的描写和平时期军人形象的作品,军事文学、军事题材戏剧这个词儿就显得不太确切,于是出现了军旅文学、军旅戏剧的代替提法。建国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军事文学、军事题材戏剧都是描写战争的,是亲身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作者在写刚刚经历过的战争。就是写长征的也才隔了十几年时间。虽然同样需要构思酝酿、补充材料,但对于历史情况时代背景还是知道的。那时不存在作者对我军历史的隔膜。那时创作历史军事题材作品的难度表现在另外的方面。譬如那时中央有个不成文规定,就是党和军队的领导人形象不宜写入文艺作品,而离开一些领导人的个人经历,离开决策者的活动,只写基层和敌方,那是很困难的。记得歌剧《长征》,只在最后一场出现了毛主席一个侧影,说了一句话;江西话剧团的《八一风暴》用化名写了周总理和贺老总;南京军区的《东进序曲》,只有一个陈老总打来电话的情节。又譬如一些重大的战役战斗,如平型关,如百团大战,因为牵涉到某个人,使作者把创作历史军事题材作品视为畏途。“文革”以后,随着老一代革命家的相继辞世,于是出现了领袖题材、历史军事题材戏剧的大解放,过去憋在一些作者肚子里的构思,此时也就喷涌而出。从《陈毅出山》、《东进!东进!》、《秋收霹雳》、《平津决战》、《彭大将军》、《朱德军长》,到《决战淮海》、《巍巍昆仑》,后来发展到影视,从《四渡赤水》到《大决战》,大都是经历过战争的作者长期积累的产物,只有很少几位年轻剧作家把兴趣投注到我军的丰富历史当中。因为当时刚刚进行过自卫反击作战,剧作家们大都到了参战部队,无论是历史军事题材戏剧或是现实军事题材戏剧,都还写的是战争,即老作家写历史,年轻作家写现实。这时,年轻作家不大熟悉我军历史的这个弱点还没有成为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老剧作家们陆续退出了岗位,而年轻的剧作家还没有来得及接触我军的历史这座丰富的宝藏,而各单位又都有值得写的现实题材,特别是在和平时期处于边疆海防等艰苦岗位的军人生活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安宁和日趋富裕的生活所形成的反差,使得奉献和理解几乎成为这一时期大部分现实军事题材戏剧的共同主题;而描写当年战争的那一大批历史军事题材戏剧,老一代革命家形象纷纷走上舞台的那种辉煌,已经成为十五六年前的往事。这时候,两类题材比重失调的问题也就逐渐地显露出来了。回顾一下近十年来比较有影响的军队戏剧,历史题材的可以举出五个:《中国1949》和《李大钊》都难以说是军事题材,歌剧《党的女儿》属于改编,创作的只有《最危险的时候》和《虎踞钟山》。后者因为写的是建国初期而以抗美援朝战争作为背景,可以归入历史军事题材。可是这十年来产生过较大影响的现实军事题材戏剧,可以举出一大批,从《天边有一簇圣火》、《冰山情》、《抗天歌》,到《徐洪刚》、《结伴同行》、《都市军号》、《热血甘泉》、《飘落的雪花》、《女兵连来了个男家属》、《芦花白·木棉红》,直到最近的《炮震》、《老兵》、《兵妹子》、《男人兵阵》等。至于《冲出强气流》,尽管其思想意蕴艺术表现都属上乘,但称为军事题材已经显得有些勉强了。

我介绍以上情况,是想说明:我国的军事题材戏剧,还是要沿着描写我国革命战争中的军人形象,描写人们从事的军事斗争这条道路来发展,包括描写当前国防现代化建设中的矛盾和保卫祖国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斗争。剧作家们,特别是年轻的剧作家们,应该在熟悉近百年来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尽快地涉足我军丰富历史的宝库。不管你致力于写什么题材,都应该花一些时间补补这一课,阅读些有关的文献史料,访问些经历过战争的老人,增加一些感性的知识。据我所知,海军的同志为拍摄电视片《壮士行》到老区访问,空军的同志为创作话剧《湘江,湘江》到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访问,其收获都大大超出了原来的预料。了解历史,也有助于认识现实,它将使现实题材的作品获得历史的深度;正如参加现实斗争也有助于历史题材的创作一样。从今年的抗御百年洪水的伟大斗争中我们所感受到的一切,除了作战对象的不同,不是酷似一场实际的战争么?

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几个时期比较来说,我觉得弄清楚抗日战争是最为重要的。抗日战争是我们这个百年来屡遭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华民族唯一一次取得胜利的战争,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百年来屈辱地位的结束。说中华民族站起来了,那是从抗日战争开始的。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我国抗日战争其延续时间之长,其战线之广阔,其斗争的残酷、艰苦和丰富壮丽,为历史所未有。对于这场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我们的文学艺术也有所反映,但是很有限。至于戏剧作品能够举出来的就更少了。提到代表抗日战争时期的戏剧,我们常自豪地举出大后方的《屈原》和延安的《白毛女》,可惜都不是写的抗日战争本身。直接写抗日战争的较有影响的戏剧作品,除了早期的《保卫芦沟桥》、《八百壮士》等剧,写敌后抗战的可举出《把眼光放远点》、《同志,你走错了路》、《李国瑞》、《子弟兵和老百姓》和建国以后出现的《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东进序曲》、《沙家浜》等屈指可数的几部。由于十年“文革”的延误和长期以来对我国革命历史教育的不应有的忽视,今天我们的年轻同志对刚刚过去了五六十年的这段重要历史已经相当隔膜。这当然不能怪他们。我见过不止一个很有才华的热心于描写抗日战争的年轻同志,他们构思的戏剧故事往往不那么可信,他们还不大知道抗日战争中存在的两个战场和两种军队,也不大知道“九一八”以后全国人民那种同仇敌忾的时代情绪。由于对历史情况知道得少而又要从戏剧性考虑,就很容易想到慰安妇,想到日本投降后流落在中国的日本孤儿、日本妇女。写打仗,就想当然地设想为阵地战;写中国军队,就想当然地认为必定是国民党军队;写老百姓起来打鬼子,就写成乌合之众的自发反抗,看不到共产党的领导,看不到八路军、新四军和根据地建设,看不到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而在这场战争中焕发出来的民族正气、伟大潜力和无穷智慧,看不到敌我力量的消长。

1995年世界各国都举行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活动,我国也隆重纪念了我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报刊上发表文章、介绍史料、刊登图片,电视播放了有关纪录片和故事片,形成了一次几十年来未有过的对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现代史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一纪念活动中,我国舞台上出现了相当一批描写抗日战争的戏剧,主要是话剧,表现了我国戏剧工作者的时代责任感,对于戏剧反映抗日战争是一个促进。根据当时的需要,总政话剧团突击创作演出了一部概略介绍抗日战争的话剧《最危险的时候》,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创作演出了话剧《青春涅》。中央和各省市戏剧团体创作演出的戏剧,则有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话剧《战地玉人魂》,广东省话剧院的《血红的木棉花》,辽宁抚顺市话剧团的《平顶山中午十二点》,吉林省的话剧《长白挖金人》,黑龙江的话剧《虎头要塞》,江西省九江市话剧团的《大山情仇》,青海省的话剧《滨千鸟》,陕西省的一台戏曲《日本女人关中汉》,儿童剧《白马飞飞》等。这些戏剧从不同的侧面写了抗日战争,程度不同地具有激发观众爱国主义情感的良好效果。有几部戏通过记述日本法西斯的暴行,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东北三省的几部戏和广东的《血红的木棉花》都属于这种情况。《平顶山中午十二点》还联系到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妄图抹煞历史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些戏都有一定的史料依据,编剧也都有相当的功力,但是,也许由于地区史料的限制,却也大都止于揭露日本侵略军的暴行。它们写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但如果说是写了抗日战争就显得勉强。正面写中国军民抵御日寇的戏,又往往缺乏对时代环境的切实深入的了解和扎扎实实的人物形象。总之,有这样一批戏剧出现是大好事,但也暴露了剧作家们的准备不足,大都是仓促赶写出来的急就章。

由此而联想到,同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的前苏联的卫国战争,作为题材的源泉,却被他们的作家写了几十年。作为军事文学的主题,在苏联解体后也未停止。在戏剧上,且不说当年介绍到我国来的《前线》、《俄罗斯人》、《侵略》、《胜利者》等,时隔多年,仍有描写卫国战争的戏剧和影片传入我国。这原因,恐怕和战争亲历者的文化程度有关。战争结束后,经历了战争又具有写作能力的人有些便成为作家;而我们,能写的往往没有亲身的经历,有亲身经历的往往不能写。再就是长期以来我们对题材特别是对戏剧的军事题材的狭隘看法,好像写戏只能写某一战斗、某一战役、某一大事件,自己堵塞了自己的思路。其实,只要熟悉一下我军的历史,更多了解一些人的情感经历,就会发现值得描写值得发掘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当然,要写就要下一番工夫,不过我想比起写康熙、乾隆年间的事情,写清末民初那时候的事情,总还是方便一些的。

至于作为军事题材戏剧另一重要部分的现实题材戏剧,则应该围绕着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包括继承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和当代军人素质的培养这个大的课题。在高科技时代,军人所经受的磨炼和考验并不亚于战争年代。应更多地关注、熟悉和描写我军科学技术人员和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新一代军人的形象,写出能反映我军今天面貌的戏剧精品。今年的伟大抗洪斗争是对我军的一次考验。相信会有许多反映这场抗洪斗争的好戏出现。在众多的纪实戏剧当中,时间将会把那最好的筛选出来,把那塑造了典型形象的、深刻揭示出事物本质的戏剧精品传之后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